专家让你不做“湿人”

2016-06-05 报道

爱健康

谢伟鑫,揭阳市中医院中医内科主治医师,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历

 

泉眼无声惜细流,树阴照水爱晴柔。

小荷才露尖尖角,早有蜻蜓立上头。

转眼间,又到一年盛夏,在有“南方水城”美称的揭阳,小伙伴们不仅要防暑,更要防湿哦!

 

什么是“湿”?

谢医师告诉小编,所谓湿,即通常所说的水湿,又称湿邪,有内外之分。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家环境潮湿,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;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,由脾脏功能失调所致。中医认为脾有“运化水湿”的功能,若自身脾虚或饮食不节,损伤脾胃,那脾就不能正常地“运化”而使“水湿内停”;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,外湿也常困阻脾胃使湿从内生,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。

 

“湿”有什么症状?

一个身体“湿”气重的人,就像下雨天穿了一件淋过雨的衣服,感觉身体重与不舒服。特别是正值炎炎夏日,人们除了会觉得口干舌燥,还会常常觉得头重身困,四肢酸软乏力,这就是“湿”的感觉。

沉重是指受湿后,患者常可见头重如裹,周身困重,四肢酸懒沉重,关节疼痛重等症状。有的患者还出现各种分泌物秽浊不清,如面垢多眵,大便溏泻,下痢脓血黏液,小便浑浊,妇女白带过多等症状。

 

如何祛湿?  

 

 第1招:喝碗薏米红豆汤

薏米,在中药里称“薏苡仁”,《神农本草经》将其列为上品,它可以治湿痹,利肠胃,消水肿,健脾益胃,久服轻身益气。

 

红豆,红色入心,因此它还能补心养血,古籍里记载它“久服令人瘦”,就是说经常吃赤小豆还有减肥的作用。也有明显的利水、消肿、健脾胃之功效。现代人精神压力大,心气虚;饮食不节,运动量少,脾虚湿盛。既要去湿,又要补心,还要健脾胃,非薏米和赤小豆莫属。将其熬成粥,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,同时不给脾胃造成多大负担。夏天正好是暑气连天的时候,内湿外也湿,用这两味药正好能起到一个养血、祛湿的作用。

 

 第2招:运动出汗能排湿

运动出汗能很好的去湿气,特别是夏天不要开空调、风扇,身体里面的汗一定要出来,否则你的湿气太重,到了冬天肯定会得病的

每天坚持适量的运动,对身体是非常有益的。运动可以纾解压力、活络身体器官运作,加速湿气排出体外。试试看跑步、健走、游泳、瑜珈、太极等任何(有点喘、会流汗)的运动,有助活化气血循环,增加水分代谢。

 

第3招:传统艾灸让湿气蒸发

传统的艾灸有开郁、祛湿、补阳气的作用,对祛除体内湿气效果很理想。体内湿气较重的人可以用艾条在关元穴炙即可。

 

第4招:少吃盐助肾排水

排水还应少吃食盐,人体摄入的盐分主要通过肾脏排出,当食盐太多或肾脏有病变的时候,就不能及时将摄入体内过多的钠排出。血液中钠离子浓度升高时较多的水进入血管,极易产生水肿。若无明显排汗过多的情况,仍应低盐饮食。

 

第5招:早上吃上三片姜

吃姜也是化解体内湿气的好方法。生姜有解表化湿功效,可将其带皮切下五六片,放入滚开的水中,待几分钟后就可饮用了。如果觉得生姜水味道难以下咽,还可加入一些红糖调味,对于畏寒痛经的人尤其有好处。

 

第6招:饮食清淡适量

肠胃系统攸关营养及水分代谢,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、均衡饮食。酒、牛奶、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,容易造成肠胃闷胀、发炎。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,加重发炎反应。中医认为生冷食物、冰品或凉性蔬果,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,不能多食用。如生菜沙拉、西瓜、大白菜、苦瓜等,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、姜,降低蔬菜寒凉性质。  

 

第7招:避环境的湿

a.不能直接睡地板。地板湿气重,容易入侵体内,造成四肢酸痛。

b.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。

c.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,不要盖潮湿的被子,洗完澡后要充分擦干身体,吹干头发。

图文:宇琪 海平

评论区
+
列表
打赏我们
取消